《經濟日報》6月8日報道我校黨委書記芮國強關于精神文明建設話題的專訪,報道內容如下:
今年5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進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這些年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扎實推進,既美化了城市外在形象,又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質,不斷邁向高質量、譜寫新篇章。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意義何在?下一步的創建方向和重點是什么?
芮國強(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全國文明城市是社會普遍公認的含金量高、公信力強的榮譽稱號,是對一個城市文明創建工作成效的重要評價,反映了一個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成果。
自2005年評選啟動以來,全國文明城市已建立起規范化、制度化的三年一屆評選機制。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嚴謹、操作性強的測評體系,確保評選結果客觀、公平、公正。該體系涵蓋理想信念教育、文明風尚培育、民生保障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市治理效能等關鍵領域,并配套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不達標城市實行扣分、通報、暫停資格直至撤銷稱號等分級懲戒措施,切實守牢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底線。通過動態管理機制,實現了優進劣退、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環,既激勵先進城市持續鞏固成果,也促使提名城市不斷提升水平,為新時代全國文明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為客觀評價創建文明城市工作成效,先后頒布《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動態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從黨風廉政建設、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生態環境保護、誠信建設、創建工作機制等方面確定具體負面清單項目,劃定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紅線”,有力督促了全國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鞏固創建成果、提升創建水平、確保創建質量。
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在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堅持價值引領,鑄就城市精神之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城市治理實踐和群眾日常生活,通過健全制度體系、強化宣傳教育、豐富文化供給,使文明理念從紙面落地、生根社區、融入家庭,轉化為群眾日常遵循的行為準則。這種共識不僅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內核,也為社會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的文化動能,推動以文化人、以德潤城的生動實踐不斷向縱深拓展。
以文明涵養社會風尚,夯實城市文明根基。城市的文明程度,最終體現在每一位市民的素養與行為細節中。近年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注重制度引導和行為養成相結合,推動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法規落地見效。借助樹立道德典范、健全志愿服務機制等載體,將文明轉化為日常習慣。無論是斑馬線前的禮讓還是鄰里間的問候,文明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友善、互助、誠信逐漸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主流風尚,充分體現了社會治理能力的躍升和市民道德水準的提升。
以創建提升群眾幸福感,繪就城市生活之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過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公共服務可及化、生態環境優質化,持續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從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持續優化,到空氣、水體、綠地等生態環境的全面提升,這些都讓一個個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幸福城市穩步呈現。
未來,全國文明城市作為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榮譽,其創建工作仍需堅持“瘦身、減負、少測、低擾、降噪、提質”的思路,既讓創建成效可感可及,又讓評估工作低感無擾。
一是強化價值引領,夯實思想根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不僅是環境整治和秩序維護,更離不開精神的涵養。應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典型選樹、文化活動等多元載體,增強市民的道德共識和文明認同,營造信仰堅定、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推動文明由外在規范向內在自覺轉化。
二是堅持創建為民,回應群眾關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應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溫度”,實現由“看得見的變化”向“感受得到的提升”轉變。需持續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推進公共服務優化、生態環境改善和城市治理現代化,切實將創建成果體現在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生態等關鍵民生領域。
三是堅持務實創新,抵制形式主義。相關部門已對評估體系進行系統性改革,優化指標設計、調整考核方式、創新認定機制,推動文明創建活動更加高效和科學。下一步要持續完善實地暗訪、群眾滿意度調查等常態化評估機制,探索無感測評等新模式,深化文明創建,提升民生福祉。切實為基層減負松綁,減輕迎檢壓力、釋放基層活力,讓干部群眾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為民服務和長效治理中。
新征程上,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必將以高度的引領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表率、積累有益經驗,為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貢獻重要力量。
報道網址鏈接:
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32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