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6月12日報道我校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打造思政育人新范式,報道內容如下:
歷史在文物中蘇醒,精神于場館里傳承。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依托豐富場館資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線,以“場館思政”為核心載體,讓思政教育可觀、可感、可行。
文化根脈:在傳統技藝中滋養情懷
學院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組織師生體驗書法、剪紙等傳統藝術,筆墨紙硯間對話千年智慧,方寸紅紙中躍動非遺匠心。學院成立“守藝π”非遺傳承實踐團,首站前往南通學習非遺“板鷂”,并拍攝微電影《傳承》;推出“21天文化打卡”活動,每日一則小故事,從唐詩宋詞到非遺技藝,讓文化血脈融入日常生活。傳統不再是課本符號,而是滋養文化自信的活水源頭。
學院守藝π團隊在南通板鷂首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承毅老師家中學習南通板鷂的制作工藝
學院開展“21天自律養成計劃——21天文化打卡活動”
紅色鑄魂:在革命足跡中淬煉信仰
在江蘇省首個黨支部誕生地“八號門事件”舊址,師生通過歷史文獻與場景復原,重溫黨領導早期工人運動的壯闊歷程。工會委員余珩面對黨旗重溫誓詞,堅定表示:“工運精神指引我們凝聚職工力量,扛起新時代工運擔當!”王杰事跡紀念館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震撼心靈。學院黨委副書記趙陽凝視烈士遺物,號召師生:“王杰精神是青春奮斗的燈塔,要將‘兩不怕’精神融入報國實踐”;在“對照——淮海戰役革命先輩優良作風事跡展”臨展前,師生叩問初心使命,汲取作風建設的不竭力量;在“學習革命先輩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淮海戰役文獻圖片展”臨展中,師生淬煉堅強黨性,勇扛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學院黨委書記付強總結:“淮海戰役揭示‘江山就是人民’的真理,我們要深植‘人民至上’的信念根基!”
![]() |
![]() |
![]() |
![]() |
學院黨委組織師生前往八號門舊址、王杰部隊、淮海戰役紀念館等場館研學 |
時代賦能:在創新前沿中砥礪擔當
徐州市保密教育實訓基地內,師生通過泄密案例警示、技術竊密模擬等環節,深刻理解“保密就是保國家安全”。學生黨員代表王心語在體驗后深感責任重大:“保密工作既是政治要求,更是新時代青年守護國家安全的具體實踐。”學院與徐州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簽訂了黨建共建協議,師生探訪地鐵科普中心、檢修庫,體驗模擬駕駛艙的科技魅力。現場,手語播音研究生還為地鐵員工定制“聾人乘客溝通技巧”培訓。本科生黨支部書記李倩南在簽約儀式上強調:“黨建聯學搭臺,播音主持、手語翻譯等專業將深度服務城市發展,讓知識在實干中閃光!”
![]() |
![]() |
![]() |
場館為書,實踐為筆。未來,學院將持續挖掘紅色場館資源,拓展校企、校地共建路徑,推動思政教育從“課堂說教”向“場景浸潤”躍升,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信仰之基。(李倩南 趙陽)
報道網址鏈接:
光明網https://share.gmw.cn/difang/2025-06/12/content_38086991.htm
揚子晚報網https://wap.yzwb.net/wap/news/4562037.html?timestamp=174968801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