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新聞6月17日報道我校傳媒與影視學院專訪家文化研究專家陳延斌的新聞,報道內容如下: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如何讓傳承千年的中華家文化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新生?近日,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學生黨支部對著名家文化研究專家陳延斌教授展開深度專訪。這場跨越人文與科技的思想對話,不僅揭示了傳統家訓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密碼,更探索出一條“學術研究+傳媒實踐”的文化傳承創新之路。
一、對話:解碼傳統家訓的當代價值
“家訓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流淌在民族文化長河中的精神基因?!痹L談正式開始之前,我院師生與陳延斌教授展開了親切座談,他以陶母封鲊教子的典故切入,闡釋了傳統家訓“修身、齊家、治國”的內在邏輯。他指出:從《顏氏家訓》到《朱子家訓》,這些凝聚著先祖智慧的典籍,不僅包含孝親敬長、勤儉持家等道德規范,更蘊含著“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教育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深刻的契合,是當前家庭教育和家庭家風建設的豐富滋養。
在談及當代傳播困境時,陳教授指出:“年輕一代對家訓文化存在認知隔膜,根源在于傳播載體與話語體系的滯后。”這一現狀促使傳媒學院師生思考:如何運用專業所長打破文化傳播的代際壁壘?
二、實踐:讓古籍智慧“可視化”重生
在訪談現場,傳媒學院學生展示了團隊正在制作的家訓動畫樣片,使千年前的故事煥發現代審美氣息?!拔覀冊谑妨峡甲C的基礎上加入戲劇化處理,比如用竹簡翻頁特效表現時光流轉?!必撠煂а葜谱鞯膶W生介紹道,這種“學術嚴謹性+藝術感染力”的創作原則,已成為團隊的核心創作方法論。
陳延斌教授對這一創新給予高度評價,傳媒學院動畫制作指導老師提出“這種技術的嘗試不是簡單的形式創新,而是通過沉浸式體驗解決了文化傳播的'具身認知'問題?!彼貏e提到虛擬場景中設置的“家訓互動問答”環節,實現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參與”的傳播模式升級。
三、展望:數字技術激活文化傳承新生態
訪談接近尾聲,陳延斌教授對這種跨界創新寄予厚望:“當AI技術與家訓、家禮、家風等家文化相遇,不僅是傳播手段的革新,更是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痹L談結束后,團隊成員收獲頗豐,表示:“此次實踐探索彰顯了高校在文化傳承中的雙重使命——既要做學術研究的深耕者,也要做文化傳播的創新者。”未來,我院也將繼續整合傳媒學科資源,推動家文化研究從學術殿堂走向大眾視野。
從陶侃母教子的典故到AI虛擬的家訓堂,從泛黃的古籍文本到沉浸式的數字體驗,江蘇師范大學師生的探索印證了一個真理: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需要守得住本真,更需跟得上時代承古拓新。當Z世代的指尖觸碰千年家訓教化的智慧,當AI算法解碼傳統美德的基因,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凝聚著民族精神的家風家訓,必將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撰稿:陳楠、齊浩正、張猛、王玥茗指導老師:鹿璐、張存釗)
報道鏈接: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934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