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7月4日報道我校就創業畢業生先進典型,報道內容如下:
畢業季的十字路口,一種更靈活、門檻更低的“輕創業”模式開始流行。它不需要大筆啟動資金,也不用全職投入,特別適合想試試水的年輕人。在江蘇師范大學的創業孵化基地,畢業生李東旭就是其中一個。學書法的他,兩年前放棄了安穩的教師工作,轉身成了“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這個選擇背后有什么故事?又是什么支撐他走下來?
七月天正熱,在40平方米的校園創業孵化基地里,半月塘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東旭正仔細檢查著一批新打樣的漢代歌舞俑倒流香爐。
兩年前,拿著書法專業文憑的他,本來該去當老師教書法,卻走進了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我們自己從畫圖,到設計、排版,再到打樣,一個產品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面對老師和同學們,我能講很多東西,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產品的認真態度。能得到他們的認可,我就很有成就感。”
對李東旭來說,這間40平米的孵化基地,不只是免費場地,更像是個貼心的“新手村”,提供了全套的“新手福利”:美院、學工處、宣傳部的老師組成了“智囊團”,連創業初期最讓人頭疼的財務記賬,學校也幫忙解決了。
“學校老師知道我注冊公司,主動來找我,說可以提供免費的代賬服務。不僅如此,還詳細介紹了徐州市的創業政策,像帶動就業補貼、住房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這些,每一項都講得很清楚,并且都能幫我聯系到相關部門,比如人社和學校科技園。”他向記者回憶道,雖然這是孵化基地第一年開設,但覺得老師們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
最讓李東旭驚喜的是,創業不久,他們就接到一筆關鍵訂單:為學校設計帶有校園風景寫生圖的“JSNU”文創帆布袋。 “學校老師幫我們對接了相關企業,作為新生伴手禮,訂單有幾千個,第一桶金就有三四萬元。”
這筆“開門紅”讓團隊士氣大振。他們趁熱打鐵,主動出擊,給學校不少學院都量身設計了風格獨特的文創產品。“效果很好,”李東旭表示,校內很多學院都知道了他們,后來,徐州文旅、中國礦大也找來了,再慢慢擴展到山東、山西。雖然一開始單子可能小點,但我覺得這已經是個很好的開始了。如今,半月塘的業務已從校園拓展到政府、企業等多個領域,年營業額突破200萬元。
眼下數字技術很火,AR眼鏡、NFT概念滿天飛,但李東旭的態度很清醒也很務實。他說,團隊雖在探索,但核心是技術要為文化體驗服務,不能變成噱頭。
“技術應該是產品的配套服務,是為體驗增色,不能喧賓奪主。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我們學校和學院都有相關研究所,我們正深入挖掘這些資源,想把它轉化成可觸摸、可感受的東西,比如徐州的漢畫像石、漢代印章,從這些角度開發新產品。”李東旭說。
創業兩年,李東旭深深體會到校園孵化模式的價值。這對“有創意但缺經驗”的學生創業者特別重要,尤其是他選擇的“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這種新職業。“我覺得還是愛好驅動。我們喜歡做這件事,在項目落地前就一直在做相關文創,有這個基礎。”在李東旭看來,創業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靈活就業,“而且現在有政策扶持,有學校支持。畢業生們如果能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我還是蠻鼓勵同學創業的。”
“我們有個培育梯隊,我是第一個,現在第二、第三、第四家公司都在醞釀中。我希望我作為那個有點經驗的人,能在前面帶著大家伙兒往前走。”
【記者手記】
在學校半月塘這方小天地里,李東旭和小伙伴們正一筆一畫,讓傳統文化煥發新顏。從安穩講臺到未知的創業場,支撐他轉身的,是骨子里的熱愛,是母校孵化器如港灣般的堅實后盾,更是讓古老文化“活”在當下的那份成就感。這或許正是當下校園“輕創業”者敢于追夢、定義新職業的底氣——輕裝上陣,但夢想的分量絲毫不輕。
記者 |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顧倩穎 劉正則
編輯 |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陳進
報道鏈接:https://m.jstv.com/news/2025/7/4/1390782636191997952.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