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行百業,夢想綻放是謂人生出彩;五湖四海,緣聚于此即為師大一員。在江蘇師范大學,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或于三尺講臺堅守,或于書山學海漫游;或為服務標兵,或為創業典范……身份各異,卻在各自的舞臺上創造精彩,書寫輝煌,共同成就江蘇師大的光榮與夢想?,F特推出“出彩師大人”欄目,講述師大人的追夢歷程和出彩故事,展現新時代師大人的卓越風采和獨特氣質,他們是最可親的人,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穿過三門峽的黃河終于不再濁浪滔天,黃河之水在三門峽的大壩前,濺起如碎玉般的水沫。江蘇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于世永走在大壩上,不時駐足,凝視著被黃河沖積過的古河床,苦苦思索。壯闊靜美的黃河,久經泛濫的黃河……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留下了繁榮的過往,也留下過沉重的記憶。河清海晏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關于如何治理黃河,中華民族一直在尋找答案。2016年回國工作后,于世永教授就開始了對黃河古水文地理環境的綜合研究,力求找到破解黃河水患演變的“遠古密碼”。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研究黃河水患前,于世永在環境考古、湖泊沉積和地質數據處理等領域就已成績斐然。2016年,于世永辭去在美國的工作,回到祖國懷抱,來到江蘇師范大學,開啟了自己新的科研之旅。
徐州地處黃淮平原,是典型的黃河泛區。若想研究好黃河泛區的水文地理,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研究開始,困難重重。相關資料浩如煙海,從哪開始整理呢?于世永苦思冥想,最終決定先從歷史文獻記錄的決溢事件下手。他帶領研究生翻閱了大量地方志,又進行了嚴謹的對比,篩選出真實有用的材料。
作為一名自然地理學者,于世永也格外注重實地考察。曾經三上青藏高原,三下巴丹吉林沙漠。他跋山涉水,走遍了整個黃河泛區。2019年秋天,為尋找東平湖古城與古河道,于世永帶領研究生與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在湖上進行科學鉆探。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湖水蓄得很深,湖上風大浪險。因為科考團隊使用的是當地漁船,缺少足夠重量的船錨,所以很難把船固定住。有時候半天也固定不了船,風一起,船就會飄開。于世永和團隊克服困難,在湖底打下十多個鉆孔。這次科考,于世永在船上生活了一個多月,團隊的砥礪深耕終于得到了回報。
通過對山東菏澤一處堌堆遺址文化層-洪泛層序列進行精確的測年分析,于世永教授團隊確定了在距今4000年~3500年前黃河下游地區發生過兩次洪泛事件。該研究對了解黃河下游地區環境演變及早期國家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通過對濟南東郊一處西周文化遺址中古水井的年代學分析與古水文模擬,并與陸地、海洋氣候記錄對比,于世永教授團隊還確定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在新石器-青銅器文化過渡期經歷過一次普遍的干旱事件。這次氣候事件可能間接造成了周王室的衰落,揭開了春秋戰國動蕩社會的序幕。該研究被評為2017-2018年度我國第四紀研究重要進展。
通過對地質與歷史文獻記錄的貝葉斯分析與模擬,于世永計算出黃河中下游過去一萬年以來的洪水災害發生頻率,發現了筑堤對洪水控制的局限性,證實了人類正向干預(水土保育)的重要性和須結合流域的綜合治理來達到長期的防洪目的。該研究結果不僅回答了如何解決黃河水患問題,也為世界其它地區大河防洪減災提供了中國智慧。
與時間賽跑,只為無限熱愛的事業
成績的背后往往需要艱辛的付出。從在江蘇師范大學工作開始,于世永就把“家”安在了辦公室。幾年時間里,于世永搞科研、做學問、帶學生,廢寢忘食。他有時在辦公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整理資料,編寫代碼,撰寫全英文論文。
疫情初期的不幸“中招”,更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于是新冠康復不久,他便迫不及待地重新投入研究工作,成為那個與時間賽跑的人?!拔乙谟邢薜臅r間里,把自己想做的研究工作做完。”于世永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旋轉。長期的過度勞累使身體嚴重透支,他的胳膊因久坐難以抬起,腰部也常感覺酸痛。走在于世永身邊,無法不被他滿身的麝香膏藥味所吸引、打動。
科研之余,于世永還為江蘇師范大學培養了很多青年學者。無論是在課堂和實驗室里,還是在野外考察中,他時刻把教書育人與培養后輩放在心上。于世永指導的研究生中,已有一人考取中國科學院的博士生,多名青年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論文。
河水濤濤,壯志有聲,以水為鏡,鑒照古今。現階段,于世永正積極梳理整合國內外學術資源,加快開展該領域的戰略性、前瞻性、創新性研究工作。于世永甚至擬從事晚第四紀黃渤海海面重建與模擬,以彌補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冰后期海面變化領域的不足,進而提高在全球變暖情況下海面變化預測的精度。他希望通過團隊卓富成效的研究,為海岸帶規劃提供科學支撐,以此助力蘇北沿海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于世永說:“我希望我的地理科學研究可以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以后把更多更好的論文寫在更廣闊的祖國大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