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報7月17日報道我校于世永治水保持水土的事跡,報道內容如下:
從黃河濤聲中破解『水患密碼』
——江蘇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于世永認為,應放棄人工堤防,通過水土保育防洪治水
于世永教授
于世永教授(左二)科研教學場景
本報記者 甘曉妹 吳云 通訊員 吳向裕
當前,長江、黃河、淮河、珠江等七大江河流域已全面進入主汛期,我國即將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徐州各級各部門正在全力以赴應對汛情。
由于全球變暖,更加頻繁的極端降雨意味著洪水對全球數百萬人的威脅越來越大。中國科學家團隊今年2月發表于《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再次引起關注。該項研究通過對黃河歷史洪水頻率進行分析,表明沿河修建堤壩防御洪水的方法可能適得其反。論文第一作者、江蘇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于世永認為,人們應該從防洪的歷史中吸取教訓,放棄人工堤防,通過水土保育來防洪治水。
溯本求源揭開洪水頻率真相
關于氣候變化對洪水風險的影響,科研人員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為了探究人類活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以于世永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團隊,深入分析了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洪水頻率。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留下了繁榮的過往,也留下過沉重的記憶。研究人員利用歷史記錄與河流沉積物的數據,編制了過去1.2萬年內的黃河洪水時間線。
他們發現,1.2萬年至7000年前,洪水很少發生,平均每100年只有4次。但將洪水時間線與人類活動(如農業)記錄進行比較后,發現大約4000年前,隨著當地人類定居點的擴張,洪水變得更加普遍。在過去1000年中,黃河洪水的發生頻率是中國古代文明開始之前的10倍。
于世永教授說,分析表明,西漢時期,當人們開始沿著河流修建泥壟作為防洪屏障時,洪水發生頻率便開始大幅增加。人類活動尤其是人工堤防的使用,導致了約80%的洪水頻率增加,其余則可歸因于氣候的自然變化。研究人員根據河流計算模型推斷,河邊的泥壟堤防會導致河底沉積物堆積更多,從而抬高了河床和水位,使洪水更容易發生。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保護河邊野生植被的政策,讓河流周圍的土壤保持穩定,黃土高原“固溝保塬”等水土保育項目大大降低了洪水發生的頻率。于世永表示,通過水土保育防洪治水的成功經驗,為可持續河流治理提出了一個整體性思路。然而在全球許多地區,修建堤壩仍然是首選的防洪策略,是時候要放棄人工堤防了。
“三上三下”破譯水患“遠古密碼”
河清海晏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如何治理黃河水患,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
2016年,于世永辭去在美國的工作來到江蘇師范大學,開始了對黃河古水文地理環境的綜合研究,力求找到破解黃河水患演變的“遠古密碼”。在此之前,他在環境考古、湖泊沉積和地質數據處理等領域已成績斐然。
徐州地處黃淮平原,是典型的黃河泛區。對于研究黃河泛區的水文地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面對浩如煙海的相關資料,于世永決定從歷史文獻記錄的決溢事件開始入手,帶領研究生翻閱了大量地方志,又進行了嚴謹的對比,篩選出真實有用的材料。
紙上得來終覺淺。作為一名自然地理學者,于世永非常注重實地考察。他曾經三上青藏高原,三下巴丹吉林沙漠,跋山涉水踏遍了整個黃河泛區。
2019年秋天,為尋找東平湖古城與古河道,于世永帶領研究生與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在東平湖上進行科學鉆探。
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東平湖水深、風大、浪險。科考團隊使用的是當地漁船,缺少足夠重量的船錨,大風一吹就會漂開,于世永和團隊克服困難,在湖底打下十多個鉆孔,終于把船固定住。
這次科考,于世永在船上生活了一個多月,團隊的砥礪深耕終于得到了回報:
通過對山東菏澤一處堌堆遺址文化層——洪泛層序列進行精確的測年分析,確定距今4000年—3500年黃河下游地區發生過兩次洪泛事件。該研究對了解黃河下游地區環境演變及早期國家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濟南東郊一處西周文化遺址中古水井的年代學分析與古水文模擬,并與陸地、海洋氣候記錄對比,確定黃河中下游地區在新石器—青銅器文化過渡期經歷過一次普遍的干旱事件。這次氣候事件可能間接造成了周王室的衰落,揭開了春秋戰國動蕩社會的序幕。該研究被評為2017—2018年度我國第四紀研究重要進展;通過對地質與歷史文獻記錄的貝葉斯分析與模擬,于世永計算出了黃河中下游過去一萬年以來洪水災害的發生頻率,發現了人工筑堤對洪水控制的局限性,證實了人類正向干預(水土保育)的重要性。這一研究結果不僅回答了如何解決黃河水患問題,也為世界其他地區大河防洪減災提供了中國智慧,為其今年發表在《科學進展》的論文打下堅實基礎。
薪火相傳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做科研不是為稻粱謀,也不是為一己之利,是一份清苦、艱巨的事業。
從在江蘇師范大學工作開始,于世永廢寢忘食地搞科研、做學問、帶學生。有時在辦公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整理資料,編寫代碼,撰寫全英文論文。長期的過度勞累使他身體嚴重透支,胳膊因久坐難以抬起,腰部常感覺酸痛。走到他的身邊,總能夠聞到淡淡的麝香膏藥味。
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傳承、創新。于世永嘔心瀝血為江蘇師范大學培養了多位青年學者,讓科學精神薪火相傳。
在學校和學院黨政領導的支持下,他創建了“陸地生態與環境演變”實驗室,組建了一個專注于黃淮海地區環境演變的科研團隊。他指導的研究生中,已有一人考取中科院的博士生,多人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論文。
河水濤濤,壯志有聲,以水為鏡,鑒照古今。
最近,于世永正積極梳理整合國內外學術資源,準備從事晚第四紀黃渤海海面重建與模擬,以彌補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冰后期海面變化領域研究的不足,進而提高在全球變暖情況下海面變化預測的精度,“希望通過團隊卓富成效的研究,為海岸帶規劃提供科學支撐,以此助力蘇北沿海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希望能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天命之年,于世永繼續把更多、更好的論文寫在更廣闊的祖國大地上。
報道網址鏈接: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3-07/17/content_690375.htm